為何你的英文總是學不好?專家教你學英文必備三招:停、聽、看

螢幕快照 2015-03-27 下午12.56.35

在台灣,英語學習風氣極盛,儼然已成全民運動。不過,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英文重要,勤勤懇懇學習的也所在多有,但唸了十幾二十年,開不了口、寫不出幾個句子的大有人在,而開了口總換來別人一頭霧水,或是寫的文章不知所云的也比比皆是。如何學好英文,想必是許多人心中的大疑問。

綜合多年的翻譯及教學經驗,我認為,國人學英文最大的障礙有二:

  1. 害怕開口

  2. 沒能掌握到語感。

害怕開口,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說了怕被人笑,這其實是畫地自限。我記得,有個來台灣教英文的外國人對學生提供建議:Anticipate errors(要預期自己會犯錯),這在學習語言來說可謂一針見血。確實,學習的意涵就是吸收新知,既然是吸收過去不會、不懂的東西,過程中犯錯在所難免,何必懼怕別人眼光。這種累積個人實力的事情,必須學著替自己打分數,而非讓別人替你評分。再說,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是溝通,英文既然這麼重要,你不可能永遠裝聾作啞,而且,越不開口就越可能永遠開不了口。在這個英文動輒攸關生涯發展的現代,你實在沒有理由放棄英文。

如果你已克服了開口說的障礙,恭喜你,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然而,有些人儘管敢於說英語,甚至熱衷到隨時隨地都用英語滔滔不絕,但多年下來無論說或寫依然令人瞠目不知所以,這時就該好好檢討,否則永遠是原地踏步,難有吋進。

十之八九,這涉及語感問題。先來談什麼叫語感。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特殊的語氣,所謂的 “fu” 、”氣口”(用台語發音)是也。語言最初的根源來自習慣,換句話說,是某個族群習以為常的溝通用法,久而久之就成了廣大庶民使用的口說語言、文字與文化,因此,廣義來說,一個語言的語感可以泛指這個語言的習慣語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昨天吃了一個三明治當早餐。」這句話的英文是:I had a sandwich for breakfast yesterday. 兩種語言比較,有幾個不同之處。第一,中文把昨天放在句首,英文則放在句尾。第二,中文裡有「吃」這個字,英文裡沒有,但整句話明顯包含這個意思。很多人學英語,習慣把中文的邏輯套用在英文上,所以翻譯時每個中文字都硬是去找個英文字對應。例如我喜歡吃蘋果、我喜歡喝果汁,很多人會寫成 I like to eat apples. I like to drink juice. 但道地的說法是 I like apples, I like juice,「吃」、「喝」都不必譯出來。

Advertisements

一如上例,很多說法中英文之間並沒有對等的詞句,要掌握語感,最好的方式是從情境中學。譬如「加油」這兩個字,英文中並沒有明確的對應的語彙。運動員在上場之前,我們替他打氣,可以說 Go!Go!Go! 或 Go for it!(給他撩落去!)辦公室裡,老闆輕拍你肩膀,說:Keep up the good work(繼續保持好成績),意思就是要你繼續加油。告訴朋友你挺他也是一種加油,這時你可以說 You have my support.或 I’m always on your side.

反之亦然,看到英文句子不要逐字意譯成中文,抓住字裡行間的意涵比較重要。例如下面這段對話。

甲:His speech is so boring.

乙:Talk about it. 或 Tell me about it.

這個意思有可能是「把情形告訴我,」但更有可能是「這還用你說」,視當時情境和乙回答的語氣而定。因此,「情境」(有人稱為「上下文」)的辨別是學英文很重要的步驟。

回到吃早餐的例句,中英文的第三個差異是:英文用了過去式的時態。中文沒有時態問題,英文的時態卻是舉足輕重,有時一字之差意思大不相同。例如:

  1. I have a dog. It is cute.
  2. I have a dog. It was cute.
  3. I had a dog. It was cute.

這三句話的意思不盡相同,賣個小關子,請各位先自我測試一下,答案稍後公佈。

這第三點差異帶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需要學文法。文法,基本上就是習慣用法的歸納。如果我們隨時都能浸淫在英語當中,或許可以不必學習所謂的文法,但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這樣的條件,因此,文法的學習其實不可或缺。只是,文法是一把兩面刃,讀通了很有用,沒讀通反而綁手綁腳。要熟悉文法,最好也是從情境中學,先掌握文法的基本觀念,例如過去式的用法、完成式的用法,然後大量閱讀例句、分析情境,久而久之就容易融會貫通。

螢幕快照 2015-03-27 下午1.37.34

學習講究方法,當然,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歸根究底,學英文除了勇於開口,還必須做到幾個重點,我們大致可以歸納為停、聽、看三個步驟:

【停】                                                                            

或許是國內教育制度使然,我們在學期間幾乎每一科都是在趕進度中度過,這不但造成學習上的焦慮,也養成普遍要求速效的習性。舉學英文為例,相信許多人家中都有一堆五花八門的英語學習書,但往往是蜻蜓點水翻個幾頁,要不就是狼吞虎嚥,趕快讀完了事。事實上,學習重質不重量,給自己一點時間消化吸收,停下來徹底讀通某個單元,省思自己的方式與方向、留意自己常犯的錯誤,要比埋頭衝衝衝更有效率。慢下腳步學習,也比較可能掌握到囫圇吞棗時容易忽略的細微處,這在閱讀方面尤其明顯。

例如, I like you. 跟 I’m like you. 區別很大;I’m on the way跟 I’m in the way 意思有別,就連 page one 跟 one page 也有不同的意含。碰到疑義的時候,盡可能停下來去查道地的英語怎麼說,網路、google、字典都是很好的諮詢工具與資源。切忌想當然爾地轉換中英文,這樣的習慣會讓你永遠用錯猶不自知,比如說,黃色電影在英文叫做 blue movies而非 yellow movies,不去查就不會知道。

 

【聽】                                                                             

如果你說的英語總是令人一頭霧水,除了語感問題,一如瘋台灣的主持人Janet謝佳芬所言,很可能是發音惹的禍,kiss、keys 搞不清楚。確實,發音和聽力息息相關,因為這不但涉及音節、重音觀念,還要懂得如何連音和斷字。掌握到正確的發音,在記憶單字方面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學英文不僅要用眼睛看,也要用耳朵聽。隨時打開耳朵聽英文歌、ICRT、CNN Student News、BBC news等,都是很好的潛移默化方式,既能吸收正確的英語,也能藉以習慣英文的節奏和起承轉合。

事實上,聽、說、讀、寫本是環環相扣,多管齊下可以相輔相成,效果最好。例如讀英語學習書時跟著有聲品一起唸,試著辨別自己和範例的發音差別;閱讀時朗聲唸出來,既訓練發音也訓練口條。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佐以字彙的累積,效果一定會出現。

 

【看】

掌握語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接觸正確的英文,而閱讀可說是最佳途徑,也最方便;一篇好文章在握,隨時隨地都能研讀。事實上,任何語言都涉及文化層面、知識常識及邏輯思考,長期浸淫於好文章,不僅語言上獲益,知識、常識和視野也會更開闊。至於該讀什麼樣的文章因人而異,如果你可以選擇,或許先從自己有興趣的或工作相關的文章起步比較容易持久。文章無論難易皆有可取之處,容易的甚至更實用,重要的是吸收了多少,而這主要是取決於個人的用功程度。

語言是很複雜的,說它浩瀚如海、盤根錯節也不為過。背單字、唸文法、讀文章、練聽力,所有這些動作都是在種樹,可想而知,我們需要種下許許多多的樹才能窺見林的形狀、約略掌握到林的面貌。但是,只要今天比昨天多學到一些就是進步。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目的是在過程中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那是一輩子的快樂。

 

祝福各位早日尋得英語學習的快樂!
最後這部影片對於增進口說能力的方法有非常詳盡的解說,大家不妨可以參考看看!

螢幕快照 2015-03-27 下午1.06.38

 

答案:                                                                

  1. 我養了一隻狗,牠很可愛。(狗現在還在。)
  2. 我養了一隻狗,牠以前很可愛。(狗還在,但現在不可愛了。)
  3. 我曾經養過一隻狗,牠很可愛。 (這人已經沒在養那隻可愛的狗狗了。)

順帶提醒,「我養了一隻狗」這句話英文就是I have a dog, 「養」字  ,同樣沒有必要翻譯出來。有時我們會把英文想得太複雜,其實簡單達意的句子  遠勝複雜難解的句子,而一些簡單的動詞,如make、get、take 等,因為超級好用而有「萬能動詞」之稱,建議盡量利用。

 

文/ Lora
Photo Source:Rob Gallop, CC Licensed.

 

◆作者簡介_Lora
現專事譯作、寫作、多家出版社特約編輯,主持英文讀書會十餘年,致力於推廣「藉由閱讀,學習正確英文」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