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菜鳥 PM 必備:與工程師溝通的英文專用術語大補帖!(上)

科技業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PM)很常遇到的難題,就是和工程師雞同鴨講,造成隔閡的原因通常來自資訊落差、專業術語不通。這兩個角色之間如果沒有共通的語言,就容易產生誤解,進而拖慢專案進度。

無論是科技業新進或資深 PM,若想在跨部門或國際團隊中脫穎而出,了解工程師的「技術語言」絕對是必備的技能。本文(上篇)將專注整理最核心的產品架構與系統運營術語,幫助你理解產品運作的骨幹與架構,從而精準傳達需求,提升專業度。

photo credit: Unsplash

科技業 PM 專用術語:核心技術與營運術語篇

要真正與工程師有效對話,第一步必須先理解產品運作的骨幹與架構,了解這些核心技術名詞是溝通的基礎。

  • frontend(前端)/ client side (用戶端)
    指的是所有在用戶設備上運行的程式碼,是產品中「用戶肉眼可見、可互動」的部分。例如網站介面、按鈕和動畫。對 PM 而言,這是使用者體驗(UX)和介面測試的主要場域。
  • backend(後端)/ server side(伺服器端):指的是在遠端伺服器上運作的核心。它負責處理資料、執行業務邏輯、並與資料庫溝通。是支撐前端運作和確保資料安全的幕後引擎。 兩者關係: 前端向後端發出請求 (通常透過 API) 來獲取或儲存資料。
  • Full-stack(全端):能獨立或協作處理開發中所有層面工作的工程師。他們具備跨越前、後端等技術堆疊的能力,能夠從頭到尾建構一個完整應用程式。
  •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簡稱為 API)軟體系統之間傳遞資料與執行服務請求的「介面合約」,你可以將它想像成餐廳裡的服務員:它接收前端(客戶)的需求(點餐),將請求準確地轉達給後端(廚房)進行處理,再將結果 (資料)帶回給前端。

    例句:We need to integrate with a third-party payment API to enable credit card payments.
    (我們需要整合一個第三方的付款 API,才能啟用信用卡付款功能。)

  • Architecture(架構):產品系統的骨架,決定了各個組件如何溝通、資料如何流動。這是一種高層級的決策,影響產品的穩定性、擴展性和未來維護成本。
  • 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或簡稱 infra:支援程式運行需要的所有軟、硬體元件總稱,它可以被視為產品運作的基礎,如伺服器、資料庫、儲存空間等。
  • Cloud Service Provider(雲端服務供應商):為工程師提供虛擬化運算資源的公司,如伺服器和資料庫。最常見的供應商有 Amazon Web Services(AWS)Google Cloud Platform(GCP)Microsoft Azure(Azure)
  • Database(資料庫,或簡稱db:用於儲存、管理和查詢資料的地方。
  •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簡稱 SQL):像 Excel 表格一樣,以「表格」與「欄位」結構化資料。適合處理複雜查詢與關聯性強的資料。
  • Not Only SQL(簡稱 NoSQL):非表格的資料庫,以鍵值對、文件或圖形等形式儲存資料,適合處理非結構化或資料量大的情況。
  • Framework(框架):工程師用來快速建構應用程式常用程式碼、工具和約定的集合。白話一點來看,框架就像建築師的工具箱和預製骨架。有了框架,工程師就不必每次蓋房子都從頭開始製造錘子和釘子(也就是編寫基本功能,如處理網路請求、資料庫連線等)。框架提供了結構和現成的組件,讓工程師能直接專注於產品獨有的核心業務邏輯,從而大幅提高開發速度和效率。
  • Deploy(部署) vs. Release(發布)
  • Deploy(部署):動詞,代表將開發完成的程式碼發佈到伺服器上的動作。
  • Deployment(部署):名詞,指整個將程式碼發佈到伺服器上線的過程。
  • Release(發布):當應用程式的新版本開發完成並部署到正式環境後,正式提供給所有使用者使用的過程。這代表新功能、修正或改進已經準備妥當,並向用戶公開上線,可以正式開始體驗該版本。

例句:The new version of the app will be deployed to production this Friday.

(這個 App 的新版本將在本週五部署到正式環境。)

  • Environment(環境):程式碼部署與測試的「不同階段或場域」,常見的如 Development (開發環境)、Staging / Testing(測試環境)、Production (正式環境)。PM 需確認新功能在進入正式環境前,已在測試環境中被充分驗證。
  • Production(生產環境,或簡稱 prod:使用者可用的版本。
  • Staging / Testing(預發/測試環境):應用程式在發布給使用者之前進行測試的地方。
  • Local / Development(本地/開發環境):工程師在其電腦上測試應用程式的版本。
  • Build Pipeline(構建流水線):將程式碼自動化地從開發階段轉換為可部署產品的一連串流程。目標是確保軟體能夠快速、安全、且重複性高地從 Git 交付到 Environment。
  • CI/CD(軟體開發自動化流程概念)
    • 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續整合):指的是開發人員頻繁地將程式碼提交(commit)到共同的版本控制系統(例如 Git),並透過自動化測試確認新程式碼與既有系統能正常整合。
    • CD(Continuous Delivery / Deployment,持續交付或持續部署) 則進一步讓驗證過的程式碼能自動地部署到測試或正式環境中,確保產品能穩定、快速且安全地上線。
  • Bug(程式錯誤) vs. Glitch(小故障)
  • Bug:軟體功能「不符合預期行為」的錯誤狀況。
  • Glitch:一種暫時性、非致命的程式異常,通常是小小的視覺或體驗問題。
  • Hotfix(熱修補):在產品上線後,為了緊急修復某個重大 bug 而進行的快速部署。通常會跳過正常的開發流程,直接修復。
  • Refactoring(重構):不改變外部功能行為的前提下,優化程式碼內部結構的過程。
  • Technical Debt(技術債務):為了追求短期開發速度或快速上線而刻意或無意累積下來的程式碼或系統設計上的缺陷與不足。想像你為了趕時間,先蓋了一個偷工減料的臨時房屋。這棟房子雖然暫時能用,但裡面卻有許多設計不良、難以閱讀與理解的「爛攤子」程式碼。工程師最終需要「償還」這些技術債務,否則這些累積的缺陷將導致系統變得極為脆弱和難以控制,未來任何輕微的修改都可能無意間破壞其他功能,使開發成本和時間指數性增加。
  • Unit Testing(單元測試):工程師為應用程式最小、獨立部分所編寫的自動化測試程式碼。單元測試就像是給每個獨立的「零件」進行品質檢驗,目的在於隔離並驗證應用程式中特定的功能或程式碼區塊是否能按預期正確工作。透過這些自動化測試,工程師可以快速、即時地知道某個更動是否會導致特定功能損壞,而無需進行耗時的手動測試。
  • Log(日誌)/ Logging(記錄)
  • Log:名詞,指的是應用程式在執行過程中產生的靜態資料或記錄檔本身。
  • Logging:動詞,指的是記錄這些資料的行為或過程。
  • Cache(快取):一種用於臨時儲存資料的機制,目的是為了加快資料存取速度。當使用者再次請求相同的資料時,系統可以直接從快取中讀取,而不是重新計算或從原始來源加載。

為高效協作奠定基礎

透過掌握這些核心的技術與營運術語,你已經為和工程師進行深入對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聽得懂」到「用得好」,PM 們掌握這些詞彙只是第一步,若想進一步演練,強力推薦你用 VoiceTube Hero 強化英語能力。Hero 會透過真實情境幫助你熟悉更多商務與技術英文詞彙,再透過系統化訓練,將英語力內化,讓你在面對工程師時,能夠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順利掌握這些術語,你與工程師之間的距離將不再遙遠,也能建立起深厚的信任與默契。

★點此前往體驗 VoiceTube Hero >> http://voicetu.be/842be3

接下來的下篇,我們將進入 PM 的日常戰場:軟體開發流程、版本控制,以及產品設計語言。請繼續閱讀,全面提升你的專業溝通力!

點此查看科技業 PM 專用術語(下篇)>> 

全方位英語教練